0%

《日本现代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读书笔记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
安德鲁·戈登
77个想法

增订版译者序

历史学者需要参与对现实事件的解读,只有运用历史学的广大视野,才会有助于了解当代事件

與錢穆先生的觀點一致。

同情的理解,是史学家柯林武德(R. G. Collingwood)在其巨著《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看法。

亚细亚主义便是一个很好的象征。自明治中期日本知识分子提出以来,它一直是现代日本历史无法忽视的问题,亦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支撑日本最重要的意识形态。

第一版译者序

借着教育及职场的制约,人民的行为渐趋一致,在各种集体记忆塑造下,共同意识得以完成。

序言(英文第三版)

现代世界的出发点在1800年左右,

第一部分 德川政权的危机

据说统治官员遵奉的座右铭是:“百姓就像芝麻油一样,你愈用力榨,它就出得愈多。”

为彻底解除农民武装,1588年他在治下领地中发出“刀狩令”,命令农民交出武器。

在1610年至1850年,琉球共派出21次使节团。至于中国,德川则从未与其建立过正式关系。因为中国以天朝大国自居,而日本却不欲依照此种模式行事。德川幕府通过上述几种外交手段,拒绝参与亚洲各国所奉行的朝贡体制,亦即否定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它企创造一个地区性秩序,无论在思想及实际上均与中华体制不同。此秩序不一定是霸权,朝鲜便受到一定的尊重,朝鲜人无须跪拜或向某一象征表示臣服,双方互相以一定的平等身份对待。(但日本很明显自视为琉球的宗主国。)

到18世纪后期,德川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已转化成一种信念,即德川要排斥西方才算真正统治日本,此种信念牢牢深植于各幕府官员、大名、有教养的武士及乡士等人士的思想中。

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会及经济的转变

1786年发生所谓“天明大饥荒”(见2.5),导因于数十年来气候失常,以致农业歉收,粮食不足,农民相继逃荒

贫农攻击统治及富裕阶层,并非因为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履行高位者应尽的照顾义务。

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

铃木正三(1579—1655),他原为武士,后改趋禅宗,出家为僧。他认为今世是报答恩赐者(泛指主人或父母)的机会,人生在世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服务主人及社会,故应各安其位,殷勤事上。铃木呼吁民众每天都要尽忠职守,以履行其“本分”,如此来世方能得救。

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

假使鸦片能自由进入日本,日本历史的进程也许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了。

在传统的德川仕途养成过程中,文武训练是合而为一的。武士在学校一面诵读儒家经典,一面亦学习剑术及武道。由于此种双重训练,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均负有责任:一是要为当前社会问题求取解决方案,二是以大无畏精神将其付诸实践。

在思想上属于阳明学派,主张正义之士必须以行动体现其理想。

在19世纪60年代初,幕府及大名均派出代表团出使欧美,大部分代表在实地考察后,均放弃所谓立即“攘夷”的妄想。虽然各人之反应仍有差异,但这已反映出他们开始了解到西方科技以及政治制度的优点。

到1868年,有些人的想法更大胆,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打算生聚教训十年后再驱逐洋人,现在他们连这种战术让步也放弃了。他们认识到日本最终无法自外于这个全球性的民族国家体制,这反映出志士们已出现某种民族自觉,至少在武士阶级中民族主义已经滋长。

第二部分 近代革命:从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1868—1905)

明治天皇在1867—1868年发动的“维新”,其实仅能称之为政变,因为推翻德川幕府的只是一小撮倒幕派,他们号称“王政复古”,要恢复天皇亲理政事的传统。但睽诸史实并无其事,在日本历史上没有几个天皇是有权力而且可以亲自处理政务的。

在1873—1874年,出现16次民众暴动,许多征兵站被愤怒的人民捣毁,约有10万人因此被捕及受罚。近代以来,日本军队给人的形象总是纪律严明、尽忠报国,上述反抗事件反映出这种形象并非日本的“国民性”,亦非自古以来的传统。

1872年,明治政府发出豪言壮语,要实行四年义务小学教育,凡男女学童均有资格入学。它夸言“在村中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这亦反映出明治领导人对西方富强的原因有一定了解。

他们最初是以法国及美国为楷模,于1872年在全国设立中小学及高中系统。刚开始时,政府明言学校是以实务学习及独立思考为目的,只有这样一般人民才能够发挥个人所长以效忠国家。

德川思想家如会泽正志斋等多次指责老百姓为愚民,常轻易被口舌如簧的传教士欺骗,最后背叛其领主以及天皇。明治领导人若接受他们的想法,以安定为先,肯定不会让其臣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不用说学习那些宣传自主的启蒙思想,因为臣民是以服从为第一义。事实上,明治领导人并非不了解其中情况,但他们认为日本若要走向富强之道,必须要消灭愚民。

不过上学最后如同征兵一样,成为效忠天皇的臣民应尽的责任,为广大日本人民所乐意接受。

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发展,新的社会价值亦逐渐形成,每个人的生命从小便应该在一个开放环境中成长,让他的天分得以自由发挥。

维新派志士是用天皇名义发动政变的,但当政变成功,一旦大权在握,他们对天皇便各有不同主张。一般老百姓并不特别把天皇当作一个效忠的政治符号

通过天皇制度的运作,个人因而可以联系到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各个社群,最后形成一个想象出来的民族与帝国的有机体。

到1890年,日本已拥有约2000公里铁路,约有40%由政府投资及经营,其余则为私人所有。铁路对日本的影响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不但体现在经济上,亦在文化上。它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距离观念

他们亦留意到火车是按时间表行驶,因此需要精确的时间观念。变化是缓慢的,不过亦逐步显露出时间观念的改变。首先是对火车服务的投诉,在20世纪初,不少乘客指责铁路公司误点及工作散漫。不过当乘客表示不满时,其实已反映出其观念上的改变。铁路时代的来临,代表以分为单位的时间已出现,不再是过去以半小时为核算单位,因此钟表的使用变得重要。慢慢地,所有日本人都开始留意要准确遵守时间

以亏损换国家的独立与现代化,之后又及时退出,事实上是赚了

若仅以成败论英雄来评价这个政策,很容易忽略其重要性

百年后回看,感叹颇多。

一个有影响力的外国官员在1884年写道:“日本人一般来说不懂操作外国机器,他们对机械科学是如此愚昧无知,甚至连开个西式锁都一窍不通。因此只要我们的机器稍微复杂一点儿,他们就不知道怎么操作它们了。”

同样的字眼,却是不同的内涵,导致完全不同的结局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明治维新实际是个不得志的下层精英革命。

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参与和抗争

据说德川幕府时,德川家康曾下过一道严厉命令,其中便指出“农民过的生活应该是不死不活”,他们就好像制油用的芝麻一样,“你愈用力榨,它就出得愈多”。

福泽谕吉是明治时代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写过许多部著作,销量达数百万部。1866—1870年,他出版了三册《西洋事情》,介绍西方各种制度、风俗习惯及物质文明,是当时最佳畅销书。在19世纪70年代,他亦写了《劝学篇》及《文明论概略》两本著作,重点是要为日本未来刻画出一个方向。他主张学问以实践为基础,研究则应以自由及怀疑为出发点,近代日本社会则应该建基于个人自主及机会均等之上。

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这个仪式完全模仿1889年的颁宪大典,当时天皇把宪法作为“恩赐”,亲自交予首相及国家。(东京汤岛小学提供)
与教育敕语及小学相比,中高等教育则是另一番天地,其精神及构造完全不同。到1905年,约有10.4万名学生进入各色各样的中学,为当时入学学生总数的10%。“师范学校”是男女生并收,主要功用是培养师资。

井上圆了(1858—1919),他是哲学家,亦是老师。1885年,他创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研究所。他认为基督教信仰提倡一神,与佛教的无神论想法相比,基督教显得更缺乏理性及现代性。

第八章 帝国与国内秩序

朝鲜半岛的历史纠葛,实乃东亚的巴尔干。

在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缔结后的10年中,日本政府一直在朝鲜保持低姿态,中国的影响力则相对增加,它派出不少“顾问”留驻朝鲜朝廷,指导其进行军事及通信网络改革。除此之外,俄国外交人员在朝势力亦有所增长,主要是朝鲜人希望引入俄国以制衡中国的力量。但俄人的南进却引发英国不满,他们以占领朝鲜半岛沿岸巨文岛表示抗议[],1887年俄国承诺保证朝鲜领土“完整”,英国方肯退兵。美国也加入竞逐朝鲜半岛势力的行列,好些美国人在1886年到19世纪90年代被高宗任命为外交顾问。

朝鲜与台湾,历史上呈现出遥相关。

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清楚表示其要攫取的利益不只是朝鲜,它还要取得台湾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亦要中国割让辽东半岛,获得南满洲地区的铁路建造权。台湾最后沦为日本殖民地,不过日本并非毫无代价。

20世纪中叶在这里也同样让世界重新认识一个国家。

1894年12月,著名新闻记者德富苏峰(1863—1957)意气风发地说:“现在我们不必再以身为日本人为耻,我们能挺直腰杆面对世界……在此之前,我们不了解自己,世界也不了解我们。但现在我们已测试过自己的实力,我们已了解自己,亦为世界所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亦知道世界已意识到日本的存在。”

在1900—1901年的义和团事件中,日本派出1万名士兵参与八国联军镇压,这是八国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军队。

1909年追求朝鲜独立的志士安重根暗杀了日本委派的首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伊藤曾先后4次担任首相,亦是明治宪法的主要缔造者。

1907年,伊藤迫使朝鲜国王高宗逊位,为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奠定基础,而伊藤也在1909年为朝鲜志士安重根刺杀。

第三部分 日本帝国的兴衰

然而教育仍无法保证一定可以出人头地,在经济不景气时,办公室大量裁员,甚至在好景时期,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繁荣中,仍有相当数量的讨论谈及中产阶级生活的青黄不接。这种案例在报纸上屡见不鲜,1918年一位小学老师写信给报纸编辑,根据这位老师的说法,他一家五口,每月开销总共20.

第十一章 经济大恐慌及其回应

原来是日本传来的。

这种战术运用的最佳例子便是“烟囱汉”活剧。1930年11月,东京富士纺织公司川崎工厂一群工人发动罢工,一名工人爬上烟囱,并表示工厂若不让步,他绝不下来。他出此主意的原因,是天皇会在数天后搭乘火车出游,而礼车路线刚好经过这个烟囱下。天皇是如此尊贵,警察绝对不许一个罢工工人从那么高的地方俯视游行队伍,只好全力协调这次纠纷,最后终于得到解决,而整个事件亦成为报界的热门话题,被大幅报道。

一般日本民众都欢迎日本1931—1932年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他们在事变后的雀跃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部分 战后与当代的日本,1952—2012

要进入精英高中以及第一流大学,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入学考试的成绩,学生不得不夜以继日地把精力消耗在考试中。如果考不上心目中理想的精英学校,他们通常会在毕业后再花一到两年时间准备并重考,这些年轻人浮游在高中与大学之间,被称为“浪人”

日语中的“约会”是外来语,模仿英语date的发音

和当下的何其相似

在教育方面,主要分歧点则以新形式出现。由于高中教育已大致普及全民,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差距因而逐渐消失,但新分歧点却出现于高等中学及大学内。因为高中及大学入学试是以成绩作为录取依据,而初中及小学公立教育又相当平均,结果高等教育的竞争情况反而比过去激烈,故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集体角度看,平等的机会最后造成不平等的结果。在所有大城市的公立高中内,都会造就一些明星学校,它们是所谓大学“预备校”,只要能通过激烈的入学试,一朝有幸录取,便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三年高中,再经过大学入学试进入著名大学。其他高中则亦按照考试成绩建立其位阶次序,接收那些在考试中成绩较为不理想的学生。

历史不断地在各地重演

日本女子排球队赢得了金牌,因此成为国家英雄。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熟悉日本历史的人利用皇室三种神器(玉、镜、剑)的说法,提出现代生活的“三种神器”:电视机(黑白)、洗衣机、电冰箱。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90%以上的人口已经拥有上述用品,观察者又开始谈论“新三种神器”,有时亦称为“3C”,即汽车、冷气机及彩色电视机

第十六章 两极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国: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如出一辙

世界各地的态度也是矛盾不一,有妒忌,有赞赏。在一些人的眼中,日本的形象由经济奇迹瞬间转为经济威胁。另一些人则视“日本模式”为资本主义的另一个形式,比起西方或美国模式更为成功。

注意不满的人群类别

面对残酷竞争,美国企业的行政人员及工会在20世纪60年代初便强烈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日美贸易是不公平的。

无论如何,美国使用其政治力量堵住日本贸易的发展,经过一连串激烈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日本出口商“自动自觉”限制其对美国的贸易量,最著名的是1972年对纺织品、1969年及1978年对钢铁产品、1977年对彩色电视机、1981—1993年对汽车的限制。

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法案,其中包括所谓“超级301”条款,授权该国政府可以单方面认定日本或其他外国政府用不公平手段垄断该国国内市场。若该国不公平贸易裁定成立,而它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纠正贸易失衡,则美国有权单方面对该国出口实施惩罚。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过的,我们正在经历。

1982年,两名底特律汽车工人用棒球棍殴打一名美籍华人致死[],大概他们误会死者是日本人,故动手攻击他。审判的结果令人意外,两名被告被判缓刑3年及不算多的罚款,可以说是极度轻判。

G-5成员国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1985年各国部长在纽约的广场大酒店订立的协议,通常称为“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1980年至1983年是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执政初期,工业地带面临严重衰退,故今天称之为“生锈带”

针对高度成长时代的社会同质化趋势,第二个翻转方向是教育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高中及大学入学试以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但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平等制度亦逐渐受到剧烈的侵蚀,部分令人讶异的原因是不满公立学校,认为它们只着重应付考试,教法过于简单及刻板。私营领域马上迎合这些需求,为课余而设的“塾”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都市尤其兴旺。进取心强的高中生在下课后再到补习班的“塾”,每天都花上4到5个小时以加强其考试能力,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9点或10点,全身筋疲力尽,还要应付白天学校的正常功课。除此之外,私立高中甚至私立初中及小学纷纷出现,以学校毕业生均能进入著名公私立大学作号召,随之又有一些专门化的“塾”,以担保送学生到这些私立学校为其特色。在这种出人头地的竞赛中,父母家境富裕当然占有优势,因此在著名大学中,出身优裕家境的学生比例急剧上升。

第十七章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1989—2008

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大学一直备受指责,认为它们无法教年轻人批判性地思考,无法引导他们适应不断变动的全球化环境。

21世纪伊始,大学适龄学生的人数便持续下降。到2007年,所有日本大学都有足够的名额,只要学生申请便可以入学,约有3/4的高中生继续升学。

公立大学顶尖名校如东京大学,或私立大学如庆应义塾大学,纷纷面向企业展开大规模筹款运动,而这些企业又为它们的毕业生掌控,可能的结果是少数名校与其他学校的差别会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决定减少高中的必修科目,学习时间也加以缩短,每周上课时间从6天减为5天。课程虽然更有弹性、更为自由,结果却使学生在知识上倒退,缺乏训练以应付挑战性的任务,而且没有足够进取心克服这些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中的肆意“霸凌”和“厌学症”便成为社会问题,给校园笼罩上了一层恐怖气氛,到21世纪初仍是大众的关注点,据说此类事件的数字一直在上升。

美人生病,世人吃药

日本经济这些年面临的困难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蓄与贷款危机,以及随后的2008年次贷危机。

日本经济这些年面临的困难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蓄与贷款危机,以及随后的2008年次贷危机。

华尔街是这个世界的罪恶之源。

。日本体系原来一直强调经营部门的自主性,忽视股东的控制权。华尔街专家及他们在日本的信徒不断告诉各企业管理层,股东才是老板,只要利润下降,员工必须走人。[

不可疏忽

,安倍一直有意减轻日本对如“慰安妇”等“二战”时期的暴行的责任。

,安倍一直有意减轻日本对如“慰安妇”等“二战”时期的暴行的责任。

无减。新的摩擦是中国大气层污染的输出,随着气流漂洋过海到日本

下列三个热点中的任何一个,历史议题马上可以转化为重要争议,它们包括:参拜靖国神社、批准新版教科书弱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角色、公开否定过去对战争的道歉

下,过去依然是不断延伸的现在

第十八章 震荡、灾难及其后续:2008年以来的日本

大众媒体的流行术语。约在2008年“草食系男子”这一名词突然红遍一时,它的含义根据使用者不同而有不同说法。但总的来说,该名词所塑造的是一个有着女性化倾向的年轻男子形象,缺乏事业心和战后那代人的朝气。[15]

日本人民在2011年3月11日下午遭遇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它亦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5大地震。地震强度为9级,震中位于日本东北宫城县海上离海岸不远的地方

安倍代表自民党内的极端民族主义一派:不愿反省过去的战争;主张在岛屿纠纷中的日本主权;决心修改和平宪法,以期达到自卫队合法化的目的,并给予天皇正式元首的地位(虽然仍维持人民主权)。

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对于国家、社群和个人,应该如何定义“成功”及其要素。

点评

★★★★★
一个不断糅合外来文明的国家的历史,很多东西对我们有参考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国之史可以明道。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